高中历史课中学生的历史意识的培养
摘要:历史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学生向更高学府迈进的铺路石,更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所必须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桥梁。这就要求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作为历史教育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19-01
一、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
(一)历史意识是一种历史思维的能力。历史有很强的社会化功能,中国古代的史学家都很清楚这一点,不论是私人编史,还是官修史书,都着重在强调历史的借鉴作用。唐太宗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而现在的中学历史教育,过分强调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却忽略了历史的本质。学生可以很完整地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意义、影响背诵下来,却说不出某一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可见当今的学生在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通过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以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去分析、研究史料,得出科学的解释,并能服务于现实,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是一门生动的人文学科。历史的演变就像一部精彩的连续剧把一幕幕的历史事件再现到我们眼前,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个历史情景都可以鲜活地映入眼帘。但现实情况却是广大中学生普遍对历史课缺乏兴趣,认为历史不过是过去的事情,历史课不过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究其根源,是我们的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完成了历史知识的灌输。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极大地销毁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不用谈去感悟历史了。为解决这一问题,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并把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核心任务。当教师能把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就会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实现由“教”到“导”的过渡,把固有的历史内容和现在、未来紧密结合,让历史走进生活,用历史展望未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历史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学习历史是一件快乐的事。当学生真正地爱上历史,就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维融入历史,对历史提出自己的见解,把历史融入到现实,用历史诠释社会,从而真正实现对历史的感悟。
二、高中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一)知识水平的高低是一名教师能否称职的基础。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大纲、教材,理清教材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使课本知识系统化、整体化。还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把完整的正确的历史告诉学生。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时间做出了新的解释:“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如果教师不注重知识的更新,还按旧知识讲解,岂不是误人子弟。
人类经历过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所以历史是一门极为庞杂的学科,甚至可以说它包含着所有学科的知识。因此对于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深厚,还要博览群书,积淀渊博的相关知识。知识渊博的教师就像浩瀚无垠的海,让学生充满期待,充满向往。当教师用那广博的知识生动再现历史的时候,学生必将会用渴求的目光凝视你,用积极的态度配合你。
(二)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核心。学校教学的核心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要通过教学过程来体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落实历史意识培养的重任呢?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写到“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体,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探究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模式,并不是说一切教学过程都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否则就要犯“形而上”的错误。历史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应用,不应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要明白任何模式都存在不足。完整的教学过程应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特定的方法只能有效地实现某一或某方面的目标,完成某一或某几个环节的任务,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教学中往往要求选用几种能互补的方法,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四)延伸课堂教学,充实教学过程。基础知识的巩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教师可通过复习提问,习题演练,问卷测试等多种手段督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识记基础知识。
学科知识的运用是学生能力的体现,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就属于历史知识运用的范畴。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的运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设置,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视频影像资料的观看等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刘正萍.关于新课改中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6(2).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p409.